当前位置:首页 >> 关于我们 >>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详情
什么是物流平台经济

最近物流行业虚火有点旺,流行平台模式,行业外的人想进来做个物流平台赚物流企业的钱,行业内的人又觉得做物流运营太累了希望转型做平台。

再加上外面恶炒平台经济互联网思维,里应外合把一帮物流企业老板们给唬得不轻,到处打听新模式、新概念,惟恐赶不上趟被社会淘汰。更有甚者,很多企业在介绍自己商业模式时动辄就冠以平台的名字,感觉不加上平台都不好意思介绍自己。

以下内容由山顶洞人科技根据安能物流高管的官方微博整理:

到底什么是平台经济?何种企业可以称为平台?恐怕没多少人去细细思考

“四通一达”的加盟快递算不算平台企业?加盟制的安能物流算不算平台企业?美国的C.H.Robinson做到110亿美金算不算平台型企业?海尔的日日顺物流通过合作外包覆盖上万个配送点算不算平台型企业?我的答案是都不算。

阿里巴巴,天猫,淘宝,都是标准的平台型企业,京东可以算半个平台。物流行业的卡行天下,路歌车场可以称为平台型企业,各地的车货匹配网站也都可以算平台企业。以严格的标准来看,现在物流行业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平台型企业非常少。

我的看法是:判断是否算平台型企业有三个标准

  1. 是否以提供场所或虚拟空间促进上下游交易为主要卖点
  2. 是否不直接对交易结果承担责任
  3. 是否不以交易差价为收入来源。

C.H.Robinson每年的收入有110亿美元,挂靠几十万辆车的大小车队为之服务,然而Robinson直接面对客户承担所有服务责任,以客户价格和车队的差价作为收入来源,和车队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外包关系。美国把这种企业叫无车承运人,其实就是轻资产物流公司的意思。

加盟制的快递和快运企业,面对客户的时候还是直接承担责任的物流公司,主要的价值卖点在于提供全程的运输产品。加盟网点在发货的时候本质上相当于销售代理,和总部是直接结算的关系方,所有的骨干网总部全部直营;在提供派送的时候加盟网点本质上相当于外包商,收取派送费完成派送。只是在组织方式上和直营的公司有很大的不同,从客户和市场的角度看和直营制企业相比并没有不同。因此不能算是平台型企业。

京东只能算半个平台型企业,他的自营业务是典型的零售业务,以进货和卖价的差价为主要收入,因此不能算平台业务;他的POP业务才能算做平台业务,按照一定比例收取平台服务费,让别人来直接经营。

更有意思的案例是苏宁国美和红星美凯龙,如果只考虑线下业务的话,看上去这两种业务模式很像,但实际上苏宁、国美不能算平台,红星美凯龙就可以算平台型企业,因为苏宁国美直接赚取差价,而红星不直接赚取差价。

梳理这些概念可以帮助我们看清以下几个道理:

  1. 规模大小不是平台型企业的依据,是否有几千、几万个合作伙伴也不是平台型企业的判断依据。沃尔玛有几十万家供应商,一年卖几千亿美元,但是它却是一家典型的零售企业。这个判断也同样适用于美国的C.H.Robinson,海尔的日日顺物流。
  2. 从商业模式来看,未必平台就一定比非平台优秀。很多商业模式是平台的,规模也很小,发展也很局限,譬如:上海的华环交易市场集中着大量的车货信息,查一票信息收0.6元,运行了十几年,但是规模一直这么大,能赚的钱也很有限,相信等这个市场一拆迁估计也毁了。而非平台的顺丰可以做到300亿,德邦可以超过100亿,都是非常成功的案例。
  3. 成功的平台一定是非常稀少的,绝大多数的商业模式一定是非平台的。因为平台以促进交易为主要价值卖点,因此一定主要服务于中小企业,依靠大量的中小企业形成巨大规模来收取租金、流量费或其他服务费。这样的平台在每一个细分市场具有赢者通吃的特点,成功的平台数量一定是稀少的。而非平台的商业模式可以以不同的产品去争取不同的细分客户群,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生态发展特点。

上述说法并不是要否定平台经济,而是帮助我们更好地去理解平台经济。由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的发展,虚拟空间的拓展变得没有边界,给了平台经济更大的成长空间。淘宝、天猫这样的平台经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苹果的App store也获得了巨大成功。我相信,在传统的产业,平台经济也同样大有可为。

从定义看,传统的专线园区都可以称为物流平台型企业,提供一个集中场所促进专线和客户之间的交易,然而由于物理场所的局限,这种模式的可复制性和成长性并不是太理想。而虚拟的物流平台则可以突破这种物理局限,理论上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当下各种信息交易平台应运而生。但是,物流行业的虚拟平台经济既是馅饼,也是陷阱。赢者通吃的特点,决定了物流平台具有巨大想象空间,因此前赴后继者如过江之鲫。然而要成为赢者,需要经历九死一生的探索,平台要想运营成功存在以下几大难点:

  1. 依靠什么来吸引上下游进场? 众所周知,网络流量的成本已经很高,推广需要的巨额成本平台是否能够承受?

  2. 提供什么服务可以促进交易?在可赢利的商业模式上具有商业可操作性?物流行业具有B2B特点,如何改变B的交易习惯是个非常大的挑战,大家都知道物流行业的利润已如纸薄,而能够从中收取让大家都能接受的收费并具有可赢利性本身就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如何克服这些难点?我没有答案,我相信目前的平台探索者中一定会有成功者趟出一条路来。我只是希望,大家能够回归理性,没必要华山一条道都往平台上凑热闹,也没必要一定在介绍自己的时候都硬生生包装出一个平台概念来,简简单单做个有自己特点的物流公司一样会有光明的前途。我更加希望,平台创业者,能够清醒意识到这些难点和挑战,做出有益的探索,进而推动行业的发展。真正的创业者,值得尊敬,成功者,固然可以名垂青史,失败了,也可以留下失败的案例,提醒后来者少犯错误。



END